- · 《电力系统装备 》栏目设[06/28]
- · 《电力系统装备 》投稿方[06/28]
- · 《电力系统装备 》征稿要[06/28]
- · 《电力系统装备 》刊物宗[06/28]
电力系统厂站自动化技术的的发展与展望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建设,我国电力事业的规模也日益增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电力系统厂站自动化的发展。在电力系统厂站实现自动化后,我国电力事业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这
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建设,我国电力事业的规模也日益增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电力系统厂站自动化的发展。在电力系统厂站实现自动化后,我国电力事业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为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节省人力资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升百姓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1 电力系统厂站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国内的电厂电气自动化系统产品大部分是通过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拼凑整合而成的系统,通常有以下问题的存在:(1)厂内各实时监控系统处在单独运行的状态,数据之间没有联系,值长及其他管理、决策层对全厂生产情况难以集中查询,对统观全厂进行有效的事故处理更难以实现;(2)热控、电气、辅机等专业各自设置采集系统,部分功能相互交错,出现信号重复采集的现象;(3)一些传感器多次配置,增加CT、PT二次负担,降低测量精度;(4)各种监控系统的没有统一的通信协议,相互接口难度较大;导致时钟不一样,事故分析困难等一系列问题。(5)以前厂站自动化系统的测量准确性和实时性难以满足目前厂站运行需求。传统的厂站自动化系统遥测信息响应时间相对较长,遥测精度较低(0.5%);而现代厂站,尤其是发电厂,需要大量一次设备之间密切配合、协调操作,越来越多的闭环方式控制操作,这就需要系统测量数据的刷新速度必须加快,保证系统测量准确度由上可知,厂站自动化系统在技术上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2 厂站自动化概述
2.1 水电厂的自动化
就我国水电厂自动化技术来看,其建立是以计算机监控系统为基础实现的。在其发展初期,主要系统类型为分布式系统。而当代水电厂自动化技术全面改革的实现是建立在计算机监控系统不断进步基础上全面铺开的。目前,就水电厂自动化发展来看,其主要技术类型为全开放和全分布式监控系统。全开放和全分布式监控系统与集中式和分层分布式系统相比,具有明显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优势,在电力生产和运行工作中投入速度更快,因此人们更“器重”它。无人值班为下一步发展水电厂自动化技术方向,对于这一发展目标的实现,水电厂不仅要把内部计算机实时监控系统建立起来,还需要其他调度部门的配合,把整个电网自动化系统建立起来,从而使有效监视与采集整个电网信息数据能够实现,这样无人值班的发展目标就会在各个自动化系统相互监督下成功实现。
2.2 火电厂自动化
自我国火电厂建立自动化系统以来,共经历了三代数字控制系统阶段。把彼此孤立的各个机组,建立起系统为第一阶段控制的内容,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第二阶段集中控制问题仍没有被解决,在火电厂自动化历史舞台也渐渐退出。就目前火电厂自动化发展状况来看,正是发展中的第三阶段,该阶段的支撑为具备开放式特征的工业自动化系统。立足第三代数字控制系统的实际工作状态及其效率角度进行分析,能够完成实时监控全厂电力工作状态,并能够将其向电力调度部门及时提供,这样电力调度部门就可根据各机组工作状态,分配全厂经济计算数据。与此同时,第三代数字控制系统还能够向发电厂各个原件反馈电力调度部门各项工作指令,这样调度部门通过合理调度整个电力系统,使其能够处于正确与科学的工作状态之中。分析第三代数字控制系统实际工作水平,其工作性能能够满足火电厂自动化工作需求,值得在火电厂推广和发展。
2.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发展是集各项优秀技术为一体的自动化管理技术。在实际工作当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实现对电力工作现场数据的检测,还可以依靠其他系统的支持来实现对无法测量数据的分析,并将其记录下来,供调度、检修部门予以进一步分析和使用。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当中各个分散设备的有效监控,以完成对电力系统各个设备调度。由于电力系统中部分设备具有同质性,因此为了避免调度指令信号的相互干扰和混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对系统单元进行有效划分,将其划分为中央单元和间隔级单元,这是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也是其优势所在。
3 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方向
3.1 综合自动化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是为了解决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通信的问题,借助综合自动化系统,整个电网的数据采集、监测与控制、管理得以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数据传送更加流畅、高效,尤其是强化了对于高压系统的保护和控制,一旦系统中出现异常情况,控制计算机就会立刻得到信号,提高了故障应急处理的能力水平。
文章来源:《电力系统装备》 网址: http://www.dlxtzbzz.cn/qikandaodu/2020/0919/570.html
上一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探
下一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可靠性问题分析